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青春還鄉 返鄉紮根 三部曲【 體驗經濟、體驗生活、 體驗農夫生活】






體驗農夫生活

幾年前的網路遊戲「開心農場」,藉由虛擬農場種菜和拔菜,如今真實在大太陽底下邀請朋好友一起下田拔菜, 辛苦揮汗水勞動,深刻體悟一飯一食得來不易,體驗真實版開心農場和拔菜樂趣下田去拔菜,趁機認識各種的作物,以「自然農法」栽種農作物,採無毒、友善耕種,菜美新鮮好吃又現採蔬菜最健康的農產品。

腳踏實地的農夫

帶著孩子下鄉採蔬果,認識在地作物、參與農家工作,好玩又寓教於樂的活動,遠離3C、敞開心胸、走進自然,一日農夫的體驗農夫生活,腳踏實地的農夫跟著鄉村果農下鄉深入產地,自己動手拔菜,現採現吃,教孩子用愛感受生命,還能手工DIY等體驗活動創作來自於手中的溫度,而親子在DIY過程中同樂,留下美好的回憶,一起走進大自然,學中做、做中學。

小農村轉型拼觀光,結合社區特色農村輕旅遊促進地方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結合永續發展,讓遊客能在活動中培養愛鄉土情懷,並活化地方產業,帶動民眾重視環境教育,期盼透過耕程與收成過程,讓參與者體驗農村樂生活。            



焢窯享受汗水淋漓的時刻廚藝教室



走進自然,一日農夫的體驗農夫生活

 
 腳踏實地的農夫




                                         
                                          手工DIY等體驗活動創作來自於手中的溫度



                                            找尋及挖掘埋藏在土壤中的地瓜挖地瓜體驗

                                                      
                                                     體驗親手挖地瓜收成的喜悅


 
喜悅親手搭建一座座土窯,現場體驗傳統焢窯烤地瓜的樂趣以及豐收的美好。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中秋漸被淡忘消失民俗活動

 
 
年怕中秋,人怕四十九歲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烤肉、賞月外,其實中秋節還有許多已逐漸消失的傳統習俗。
 
 
中秋節除了祭月,也會拜土地公。土地公有兩個誕辰祭典,一個是農曆二月初二,另一個便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春天祭拜是為祈福,秋天祭拜則是為了報恩、感謝豐收。
 
台灣現在鄉下地區仍維持秋節祭拜土地公的傳統,農民會在田園、果園內插一根竹子,上面夾「土地公金」,這稱為「土地公拐」,讓土地公能拄著枴杖到各地巡視「土地公拐」在農業時代,是中秋節重要的習俗活動,農友將竹子剝開綁上紙錢與線香,插在田間周邊,除具祈求、答謝土地公庇佑外,也象徵該區域有土地公看管,邪魔不得入侵,來年可望有較收穫。
 
 
而秋節在東亞各地發展出不同習俗,賞月是相同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中秋節也是家庭團圓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回家一起吃飯、祭祖。
 
秋節晚上,活動多樣,如香港的主要公園會有大大小小的中秋綵燈裝飾,氣氛熱烈。
港島銅鑼灣及薄扶林還有舞火龍活動。
韓國人們會去掃墓,用新收的穀物、果實祭祀先祖。
在越南,晚上孩子們聽阿貴傳說、看舞獅。
在日本,人們賞月時吃江米糰子,屋裡會擺上賞月團子、芋等。
 
 
民俗活動是連結人際、人與在地關係的重要媒介,可以隨時代改變方式,但消失還是相當可惜。
 
 
 
 
土 地公拐的作法很簡單,取長約一、二公尺的竹枝或茅草,上端以四方金、壽金,及三柱香綁上即可,田尾祭拜,再將金紙繫在芒草上插在田裡,作為手杖送給土地公,方便土地公巡視田間農作物,祈求豐收。
 

 
中秋節會吃麻糬,但現在因製作較困難,已經慢慢消失的民俗。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青春還鄉 返鄉紮根 二部曲【幸福光芒 照亮偏鄉小學】


 在故鄉的土地上打拚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全台共有275所國小 超過3成未來可能因為學生數不足,將面臨廢校或被裁併的危機,檢視數據因為台灣少子化影響,及偏鄉就業機會少導致人口外流衝擊愈來愈嚴重,學校甚至招不到學生窘境案例。
 
 
清淨土的理想  與 健康作物的夢想曲
 
對於回顧童年記憶中少有農耕,可能鮮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曾擔任農耕志工偏鄉迷你小學,孩子們的童年回憶增色,農耕自然生活課,將村落生活所蘊含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用溫和的耐心,透過 【食農教育】 關心土地,關心食材來源的資訊,永友善耕種的理念和祖先所教導的敬天、敬地、尊敬自然的觀念是一樣的,如獲至寶的希望在家鄉小學推廣友善耕作方式,讓孩子們能夠腳踩大地,親手最堅韌的生命播種一株新苗,灌溉施肥,用心照顧農作物,豐美的收穫來,與大地和平共處,土地能永續經營,留給下一代不受汙染的環境。
 
 聯繫一代又一代的情感
 
最美麗的風景農的夢想藍圖,以行動證明回鄉務農的決心紮根在故鄉的土地上只要肯做,老天爺就會給碗飯吃,一條屬於自己生命的友善耕作也為永續經營土地,期盼以友善農法與當地生物共生。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青春還鄉 返鄉紮根


 青春還鄉  返鄉紮根

《憫農詩》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青農從事農願意頂著烈日當空下田工作,栽培農作物,很值得鼓勵的事,剛回鄉務農街景常是路旁擺攤賣菜的老人們寂寥的身影,留在鄉裡的老人沒有年輕人照顧,鎮上內活力顯得十分低落。
 

根據數據



 

雲林縣民政處的統計資料,雲林人口跌破70萬人 「雲林人口外流嚴重、地方就業機會低,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外地打拼,造成雲林老年化」並高鐵雲林站營運週日單日運量達2萬2千3百人次,不僅高於彰化、 苗栗,甚至比嘉義站多,顯示人口外流問題

 結識青年返鄉

返鄉青年每個人用不同方式,心力貢獻家鄉,投入無煙囪事業、生產無毒、為農業、文創注入活水與活力更加與地方結合,農業旅遊發揮創意服務社區,期盼鄉鎮從沒落到再生、繁華,最重要的元素除了產業創新發展,青年返鄉更是美麗故事的開始,用青春與活力農鄉文化統整、農產品包裝等活化工程上,於公部門推動在地產業發展帶動地方觀光和文創。

希望未來瞻望結合在地觀光體驗


可以做到能推廣地方產業,也能凝聚青年力量,讓更多青年願意回到充滿機會的家鄉,推出農村社區輕旅並且成立一個返鄉青年基地平台並且兼顧理想與現實也紛紛回鄉青年築夢工作機會,秉持自己的所學都是前輩傳承下來,所以不藏私,未來值得期待將部分利潤回饋社會做公益。


還鄉再造農業開創一片天

農村社區輕旅透過設計更多有趣的DIY活動拉近農業與消費者的距離,透過體驗活動,讓更多人接觸及與本土農作產生連結,進一步食用本土農產品及生產的食物文化觀光產業,深度導覽小旅行方式,吸引旅客前來在地的文化創造出在地產業,讓更多在地青年返鄉創業、在地就業機會,在地的創新工作並達成深度行銷地方的目標,為青年打造一個具完整性且橫跨產業多面性的回鄉之路亦有所助益。

推動地方觀光/發展、產業文化、產業發展與傳承

 為地方盡一份棉薄之力未來能參與公部門推動籌辦『導覽解說』培養解說員發展農村微旅行並將與鎮上青年結盟以回饋在地的方式不定時籌辦回饋公益活動,透過活動設計增進地方產業與地方居民的連結性和互動性。

規劃學童們學會與生態相處尊重生命,傳遞回鄉理想 ,秉持初衷信念,再度提升對於土地的情感因而返鄉青年了照顧雙親與對傳統產業的使命感,開啟地方特色產業的新契機  ,獨居老人送餐,透過舉辦在地文創、生活策展、專題講座等活動,期許成為在地文化據點,讓鎮民與孩子相互交流,吸引年輕人返鄉,返鄉來為自己的家鄉做事一顆不停前進的心,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景點、生態及特色商家,老舊的建築被賦予了新生命,並願意真正付諸行動一個平台。

田間自然生活課,將村落生活所蘊含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最堅韌的生命、最美麗的風景農的夢想藍圖 ,樹立起成功典範的標竿,成為 續返鄉年輕人學習與仿效的對象。